
「TA(虚拟人)的背后有一个价值数十亿的虚拟偶像市场。」7月6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正点财经》栏目播出的题为《虚拟偶像产业虚实》的主题报道中,近两年大火的虚拟偶像行业再获关注。
清新资本投资副总裁陈扬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虚拟偶像有别于真人偶像,具备极强的可延展性,可以突破真人限制,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
爱奇艺《虚拟偶像观察报告》表明,全国有近4亿人正在关注或走在关注虚拟偶像的路上,去年虚拟偶像市场据估计达到2000亿,两年时间翻了一倍;2020年上半年,B站每个月有4000多位虚拟主播开播。
根据清新资本测算,基于虚拟数字人的虚拟内容制作(影视/ 游戏/ 娱乐传媒)市场规模在2020年约为3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三年CAGR(复合增长率)可保持35%+,有望在2023年突破500亿元人民币;基于虚拟数字人的电商直播与数字人服务(虚拟老师/ 虚拟客服/ 虚拟医生等),2020年市场规模均不足5亿元人民币,但预计在未来三年将保持超过300%增速,在2023年分别达到205亿元与50亿元人民币。
本次央视报道中大着笔墨的国风偶像翎出道于2020年5月,她在央视选秀综艺的自我介绍中称:「我没有过去,只属于未来,大家好,我是来自未来的少年翎。」目前,翎的微博粉丝近10万,她在微博中更新图片和视频动态、与粉丝互动……俨然一个敬业且成熟的「偶像」。
此外,抖音网红博主「阿喜」,背靠《王者荣耀》IP的「无限王者团」,B站百万UP主「yoyo鹿鸣_Lumi」等,也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庞大粉丝群。
为何虚拟偶像大受欢迎?
翎的创造者之一魔珐科技创始人、CEO柴金祥经过分析给出了三点原因:
第一,虚拟人可以任意定制形象,甚至性别;
第二,真人有自己限制,会感觉疲倦,也不可能分身,而虚拟人不会老,人设也不会崩塌,所以具有长期的价值。除此之外,虚拟人也不会疲倦,比如可以24小时提供定制化服务,真实世界做不了这个事情;
第三,虚拟人可以有各种场景,他可以成为一个主播,可以成为一个老师,可以成为一个导游。而在真实世界里因为有限制,一个人不可能有很多种身份。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对于虚拟IP、虚拟偶像这么重视,因为虚拟人有持续性的价值,有很多真人不具有的优点。」柴金祥说。
翎是中国第一个登上央视综艺的虚拟偶像,此外,她还和奈雪的茶、特斯拉、Keep等多个知名品牌合作。不只是翎,事实上虚拟偶像的商业价值在被迅速挖掘。越来越多形象和真人靠拢的虚拟偶像正在出现,花西子、欧莱雅、肯德基等,都推出了自己的虚拟代言人。
隐匿真实面貌是人的固有需求,互联网的出现让人们塑造「第二身份」方式发生了分野。互联网出现前,人们用传统的面具、绰号、笔名创造出第二身份;而互联网盛行后,「网名+简易版形象」替代了线下面具与变装的作用,且将网上的虚拟身份视为一个完整的人去交互,已经成为网民之间的默契。
清新资本投资副总裁陈扬指出,伴随VR/AR终端硬件的崛起,虚拟数字人是人类在虚拟世界中赖以交互的主要化身形态,也是metaverse-native重要的交互载体。
《正点财经》提到,目前,根据不同的商业定位和市场需求,虚拟数字人演化出了更多细分赛道,有娱乐行业的虚拟歌手、虚拟艺人,也有直播带货的虚拟主播,还有具备服务功能的虚拟客服、虚拟导游等等。当下这些虚拟数字人承载的工作已经实现多元化,它们更广泛地出现在了大众的生活中。
清新资本将继续VR/AR领域的深度研究,并持续关注和布局虚拟数字人这一新兴赛道。
伴随VR/AR终端硬件的崛起,化身的可信度与可获取性出现了进一步的提升,至此,互联网所营造出的二维虚拟数字形象也开始向三维世界进化。
当然,在最合适的媒介、环境充分普及之前,当下的虚拟数字人仍在以平面二维形象,向部分高频场景初步渗透。除去强娱乐属性的「虚拟偶像」,拥有突出工具属性的「虚拟职场人」也正在成为虚拟赛道中的重要分支。
凭借相比自然人更加突出的生产效率优势,「虚拟职场人」已在营销、教育、金融与政企服务场景中获得了第一批用户。
如在电商直播场景中,他们已经可以做到7*24小时不知疲倦地为直播观众介绍商品,并始终保持热情的互动;在教育场景中,为数不少的虚拟老师则能借助自适应学习,千人千面地为学生答疑解惑;而在金融与政企服务中,虚拟客服也已经能亲切地与客户面对面沟通,全天候解决问题。
当然,无论是娱乐属性还是工具属性的虚拟数字人,其今天的商业化路径依然受到来自生产力与传播媒介的限制,导致其短期内的使用者将依旧以B端客户为主。但长期来看,伴随虚拟数字人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成本下降,虚拟数字人的质量与生产效率都将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