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60年碳中和背景下,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在一级市场上,新能源融资的热潮给增长带来了高度确定性。
6月10日,汇联易联合ACCA、德勤中国以及金杜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等专业伙伴,汇集新能源行业风光锂氢龙头上市公司的精英领袖,相聚苏州金鸡湖畔,共同探讨新能源企业发展之道。
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全球传统能源价格飞涨,能源危机从欧洲开始蔓延至全球,高额的能源价格给各国经济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全球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全球新能源低碳转型目标越发清晰,风光电储氢一体化成趋势,有利于最大化发电价值。但与此同时,供应链韧性受地缘政治风险挑战,企业管理复杂度提升,补贴退坡对上游制造能力的挑战都是新能源企业不可忽视的。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撬动社会资本流向绿色发展重点领域是每一个投资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汇联易VP郑燃对话清新资本投资总监龚芷以女士及业内知名分析师,就“双碳目标下,投资视角里的机遇与风险”展开讨论。新能源进入供需逆转的下行周期,创新才能突出重围,进入新的时代。
龚芷以女士表示,发展到一定规模的龙头上市公司和持有优质技术的初创企业可以更加高瞻远瞩,整合优势、成就彼此。不管是新能源的产业方还是投资者,都要在3060的长周期里看得更远、更深刻,在一波又一波的沉浮中,吐故纳新、竞合共赢。
以下是龚芷以女士的演讲实录,供各位新能源人参考交流。
先看锂电。碳酸锂的价格一直牵动着整个产业链,上到锂电原材料的采购,下到消费者购车的预期。清新资本认为,去年的锂电产能扩张高歌猛进,有些过于激进:动力电池出货量高达480GWh,但装车量不到300GWh,除却68GWh的出口量,仍有100+GWh的库存有待消化,这导致了23年初碳酸锂价格的下探。但从长期来看,到2030年,中国的锂电需求量在3TWh,动力和储能的需求稳固增长,碳酸锂价格将长期在20-30万的区间波动。
除了锂矿对锂价的影响,回收-梯次-再生的循环生态布局,对于锂电产业链而言有着更高的战略意义。截止2022年底,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达到了1310万辆,按照每年10%的退役速度测算,再生资源足够至少50GWh的电芯产量。但是,尽管现有的再生技术已步入成熟,整个回收、检测和溯源体系还在草莽时代。因此,如何卡位回收体系的中枢环节,建立广泛共赢的循环生态,是在座各位上市龙头需要思考的问题。
就新的技术而言,我们认为4680和复合集流体将带来一波新的增长。4680的圆柱钢壳天然适配高镍和硅基体系,因而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同时,圆柱的良性散热结构还能降低用于制冷的能耗,提升了同等带电量下的续航里程。而复合集流体作为宁德时代首创的新材料技术,同时提升了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自2015年立项至今也已逐步迈向成熟,到了大规模商业化的拐点。
再看光伏。相比锂电,硅料价格的过山车显得更加跌宕起伏,但其作为工业品,稀缺性远不及碳酸锂,更容易陷入产能过剩的价格泥沼。目前硅料在建及建成产能已逼近TW,但下游的电池、组件产能仍在200-300GW,因此上游价格战将持续哀嚎至上下游产能平衡为止,同时我们也将看到低端、高成本的产能被市场出清。
除了硅料价格以外,高纯石英砂的价格也引发了行业的找矿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的银价又开始蠢蠢欲动。因此,当光伏行业走向TW时代,未雨绸缪的厂商除了发展创新型电池技术(BC电池、Topcon、HJT、叠层等),也应当着眼于各类创新型材料技术,诸如合成石英砂、无银电池组件技术等,才不至于在产能扩张的过程中,被各类资源卡脖子。
目前无银技术,或者说铜电镀技术,其效率和成本优势早在20年前就已被产业论证,但至今仍无法量产。我们认为铜电镀这项类PCB技术,运用在全新的光伏场景上时,其预期的产能、成本、良率构成了"金三角难题",需要设备、材料、工艺人才齐头并进、攻克难题。因此,我们希望在类似的跨界新技术方面,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上市龙头,能和持有优质技术的初创公司一起,定义合作边界,产生良性的竞合关系,共同推动创新技术量产。
谈谈储能。现阶段的投资界对储能又爱又恨,爱其倍速增长的订单体量,恨其低门槛导致的价格厮杀和乱象。但其实中国锂电储能自21年爆发至今,仍处在早期阶段,作为需要长期稳定运行10+年的大型电力电子设备,我们更应当关注其长期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也就是如何保障重资产投入,带来的持续性收益。
清新资本自21年起就坚定看好用户侧储能,其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带已具备5-7年回本,全投资IRR 8-15%的超高固收价值。我们认为用户侧储能虽仍在市场教育的早期,投资端尚未形成对该类资产的标准化定价机制,但相比分布式光伏资产,它具有更低的风险和更高的回报——一是其具备更多商业模式,除了峰谷套利之外,还可以帮助业主做需量管理、帮助电网做VPP需求响应;二是其基建投资占比不到20%,若业主方的用电情况恶化,储能可灵活腾挪点位,继续产生收益;三是电池具有很高的残值价值,对投资方而言可作为兜底的收益保障。
但目前,市场上的玩家多将注意力放在“拿”订单上,而如何实现百站交付,并将百站甚至千站储能,10+年的安全性和收益率向投资者作出保障,才是行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储能产业真正的壁垒和门槛。
最后聊聊氢能。 氢燃料电池作为仍依赖财政补贴的新技术,这两年不断受到市场的诘问。但我们要看到的是,除了交通领域,中国依旧是产氢和用氢大国。2022年,我国氢气产量4000万吨,其中约40%用于合成氨,约20%用于甲醇,约10%用于石油炼化;但是,我国的绿氢占比不足1%,其主要原因就是电解水制氢的成本过高,25元/kg的成本是煤制氢的2倍。可是,如果电解水制氢的电价从0.3元/KWh降至0.2元/KWh及以下,即有望实现与煤制氢平价。当前,很多省份因为新能源消纳问题,纷纷出现了负电价现象;因此,我们认为绿电制氢的未来并非遥不可及。在各方积极研发、论证、迭代的合作共赢之下,氢能将继电气化时代后,成为中国新能源的新一座基石。
总结一下,不管是新能源的产业方还是投资者,都要在3060的长周期里看得更远、更深刻,在一波又一波的沉浮中,吐故纳新、竞合共赢。